您的位置: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15003/2025-00009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5-01-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经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时间: 2025- 02- 13 14: 27 访问次数: 来源: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字号:[ ]

一、2024年主要亮点工作

2024年,温州市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深入实施“强城行动”,坚持改革为先、项目为王,打好五套“组合拳”,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再夺浙江制造领域最高荣誉“天工鼎”,工业经济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制造业投资增长13.7%,均列全省第一。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连续两年获评企业家最具幸福感城市,经验做法入选工信部特色案例。

(一)打好改革创新组合拳,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创新推行“数据得地”改革。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全省唯一),二次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在省委深改委会议上作典型介绍,被评为全省年度改革突破银奖。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速培育“一港五谷”平台,数安港成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全国唯一“大满贯”;云软件谷在全国首创“云服务集成中心”;智能谷、基因药谷入选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数量全省第一。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工业设计中心11家,均居全省前三。创新实施工业上楼改革。发布《温州市分行业“工业上楼”指引》,加速推动老旧工业区改造,拆后新建厂房容积率从平均1.3提升至2.5,全年新开工厂房700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增工业用地2000亩。

(二)打好产业培育组合拳,打造先进集群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链长制2.0版得到省政府肯定并全省推广。通信连接器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鞋业纳入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6个产业纳入“新星”产业群、数量全省第一。强化与中国皮革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合作,打造“中国时尚产业之都”。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正泰高效光伏、国电投异质结、吉利新能源商用车、比亚迪弗迪电池、伟明盛青新材料等重大项目投产,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开工。麦田能源晋级独角兽企业,星曜半导体跻身潜在独角兽企业。推动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传承“三瓯两雕”等传统技艺,举办世界手工艺“50人论坛”智库年会,省级以上大师数全省第二,擦亮中国工艺美术之都金名片。东屿电厂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当年全省唯一),矾矿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打好数字赋能组合拳,构建数实融合新生态。壮大数字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快构建“3+5”数字产业集群,新招引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55个。2024年温州列数字经济百强市第23位,较2023年前进一位,两年提升四位。加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进“千企智改、万企数改”,7月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100%,进度全省最快;实施智能化节能化改造项目1539个,新增省级智能工厂25家,数量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4家,数量全省第二;入选工信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4个,全国地级市第一;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全省第二低。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支撑。累计开通5G基站超3万个,建成智算中心4个、超算中心3个。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增速18%,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7.1%,均为全省第一。

(四)打好要素保障组合拳,跑出项目建设新速度。强化用地保障。推动全市首次编制工业产业空间布局方案,工业用地规划空间从22.7万亩拓展至36万亩,全年保障工业用地(用海)2.39万亩、创历史新高。强化政策保障,我市工信领域50个以旧换新优质产品和125个高端装备供给产品列入省级推广清单,已争取“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补助资金4.01亿元,谋划储备项目86项、总投资611.8亿元。强化机制保障,完善工业用地“准入-供给-监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增资扩产项目开工671个、竣工342个,招引落地超10亿元单体制造业项目40个。

(五)打好提振信心组合拳,营造温暖营商新环境。持续完善助企服务体系。系统构建“六位一体”助企服务体系,化解企业难题10818个,“帮企云・企业之家”被列为全省政务服务典型案例。持续升级助企惠企政策。从降低企业税费、用地、用能、用工、物流、融资等六个维度成本入手,创新实施减负降本“雨露计划”,为企业减负超220亿元。全市规上工业利润增速全省第二,规上工业企业盈利面全省最高。持续护航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中小微企业友好城市、专精特新之城“双城联创”,新增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1家、数量全省第一;新增国家重点“小巨人”14家、数量全省第三;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17家、10亿元以上企业7家。

二、2025年重点工作举措

2025年,温州市经信局将深入贯彻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强城行动”,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制造业投资增长15%,为温州“经济大市勇挑大梁”提供压舱石支撑。

(一)坚持以构建匹配“全省第三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首要任务。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336X”重点产业培育攻坚,加快构建“5+5+N”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泵阀产业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加快打造世界级电气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时尚产业之都,全力发展眼镜、锁具、宠物用品等县域特色产业,争取形成更多“新星”产业群,力争传统优势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进一步发挥“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优势,打造一批省级历史经典产业集群。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系统推进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三澳核电二期、绿能及循环经济园区等重大项目,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基本具备核心产能,提速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世界一流新材料基地,全年招引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30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三是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瞄准未来产业风口,抢占合成生物、眼脑健康、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新赛道,加速布局低空产业,打造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先行城市、先进制造配套集群城市。联合推动“一港五谷”建设,积极服务数安港入驻企业做大做强,云软件谷打造开源鸿蒙小镇,加快中国眼谷眼健康、鹿城通用人工智能、瓯海细胞重组与基因治疗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

(二)坚持以增强“三大竞争力”为主攻方向。聚焦“发展后劲不够足、产业转型不够快、龙头企业不够强”等短板弱项,谋准谋实新机制、新举措、新路径,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一是持续扩大投资,增强项目竞争力。加大本土优质企业“增资扩产”支持力度,开工增资扩产项目700个以上、建成300个以上,力争实施省重大制造业项目60个以上,力争全年落地超10亿元单体制造业项目35个以上。积极争取“两新”“两重”政策,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债资金“盘子”。强化项目用地保障,保障工业用地(用海)2万亩。二是深化数实融合,增强技术竞争力。研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抢位布局“人工智能+”“数据要素x”等新赛道,推动AI垂直大模型应用发展。深化“万企数改、千企智改”,加快推动数字化改造从1.0全覆盖向2.0迈进,全力争取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全年新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1200个以上。三是围绕专精特新,增强企业竞争力。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之城”2.0建设,力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1500家,“雄鹰”“链主”企业达12家。持续抓好“小升规”工作,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

(三)坚持以改革创新、护航企业健康发展为“两个根本”。一是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和“小切口、大撬动”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一港五谷”等高能级平台创新策源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持续推进“数据得地”机制。打造“数据得地”3.0版,尝试多元空间供给,推进地企精准匹配,力争“数据得地”供地1万亩以上。深化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推行分行业“工业上楼”,全年改造提升老旧工业区2500亩。迭代“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上下游配套本地化协作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共建产业集群良好生态。对标省“415X”产业集群任务包,争取更多省级产业资金激励,加快省级核心区、协同区和“新星”产业群建设。深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优化政银企信息对接机制,完善“银证保担介”服务体系,构建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力争全年民营经济贷款新增超600亿元。二是将护航企业健康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持续推进中小微企业友好城市建设,完善“六位一体”助企服务体系,打造企业家最具幸福感城市。帮助企业降成本。深入实施企业减负降本“雨露计划”,帮助企业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全年为企业减负200亿元。帮助企业拓市场。梳理温州制造精品、时尚新品清单,组织优质企业赴国内外开展推介活动,全年开展产业链对接活动100场以上。帮助企业引人才。深化产业紧缺人才供需对接,深入实施产业人才“十百千万”工程,力争打造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1个,培育卓越工程师80名。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