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索引号 001008003015003/2024-00025
组配分类 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4-06-0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24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时间: 2024- 06- 04 08: 42 访问次数: 来源: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字号:[ ]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三个“一号工程”为牵引,深入实施“强城行动”,持续推动产业振兴、制造强市,全力推进“336X”重点产业攻坚,以更坚实的步伐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激发新质生产力,争取再夺“浙江制造天工鼎”,加快建设全球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我市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提供强力支撑。

预期目标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力争达到10%;制造业投资增长17%以上,力争达到2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

一、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

一是立足优势建平台。深化数字经济集聚区“一核心多区块”建设,提速建设“一港五谷”。中国(温州)数安港力争推动入驻重点数据企业500家,举办2024年数据安全发展大会,争创第一批国家级数据安全产业园、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示范园区。推进国际云软件谷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云软件高地,国际云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5%。中国智能谷提速建设“一器一园”,构建“4+3+N”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二是引育并重提能级。数字产业化做强“4+5”产业,“4”即智能物联、能源电子、高端软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等特色基础产业,“5”即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元宇宙、柔性电子、未来网络等未来新兴产业。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紧盯“551”头部数字企业,新增招引落地超亿元数字经济项目30个。推动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三是数实融合优产业。加快推进“万企数改”,积极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全面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评估,引导大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小企业实施轻量化数改,赋能企业成长。全年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累计100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85%以上,力争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各10家。四是夯实基础强保障。深化国家“千兆”城市建设,实现5G和光纤网络全域优质覆盖,全年新开通5G基站3000个,培育5G+工业互联网项目20个。加快温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智算中心项目建设,全市累计算力达到0.4EFLOPS。

二、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

一是编制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结合“强城行动”产业创新三年行动,系统编制总体规划和“5+5”产业系列子规划,填补我市产业规划空白,找准产业未来发展方位,统筹指导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迭代升级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力争“5+5”主导产业全部纳入省级集群赛道。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速电气产业集群“两新两联”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整车配套能力;推动泵阀产业向能源、化工关键装备产业转型;促进鞋服产业“时尚+品牌+科技”升级,联动眼镜、箱包、智能锁、宠物用品等优势产业,打造中国时尚产业之都,力争全年传统支柱产业总产值突破9500亿元。加快发展“三瓯两雕”和茶叶、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跨界融合现代科技、传统艺术、文旅文创、生活场景等营造多元产业生态,并加强历史经典产业企业人才培育、对外展示交流、社会公众宣传,全力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创新传承发展。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大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抢占低空经济、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和未来医疗等新赛道。

三、实施“专精特新之城”强基工程

一是持续推进头部企业做大做强。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落实领军型和高成长型工业企业培优三年计划,扎实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能升级专项行动,统筹推进隐形冠军、高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上市公司、“链主”企业、雄鹰企业的培育工作。二是构建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体系。优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隐形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的发展路径,打造温州专精特新企业群“金字塔”。在“专、精、特、新”的基础上延伸出“链、品”打造,全年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三是加大。完善“小升规”培育体系,加快政策兑现,全年新增“小升规”企业600家以上,在优势行业细分领域争创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以上。

四、实施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用好低效用地再开发全国试点政策,迭代形成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政策2.0版,坚持“松绑让利” 原则,创新推进“轻工上楼”“上下游配套上楼”,鼓励有条件的项目容积率提高到3.0以上。重点在企业联合改造、企业单体改造,尤其是有条件分割转让后提升集约利用水平方面,探索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打造一批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示范典型。争取全年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整治提升10000亩以上,其中老旧工业区拆除5000亩以上、拆后供地4000亩以上,更新改造工业厂房500万㎡以上。二是加强小微企业园规划建设。强化市级统筹,以高星级小微企业园为重点,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完善要素供给,增强产业集群协作能力,升级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优化小微企业园用能结构,推广园区“光伏(清洁能源)+储能+能源管控系统”建设,实施电能替代工程,引导园区进行综合节能改造升级。积极探索村集体建设小微企业园模式,创新开发路径,深挖“共富”资源,通过“固定收益+租金收益+税收收益+绿色收益” ,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争取全年小微企业园新开工10个、新竣工20个,纳入省级专精特新产业园创建名单3个。三是加强基础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发挥小微企业园产业链配套作用,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夯实制造业基础,积极推进龙湾区落地建设模具产业园,打造“智慧制造、高端共享、零碳绿色、集约高效”的示范性现代化园区。

五、实施增资扩产和“数据得地”2.0版升级工程

一是优化评分机制。迭代升级数据得地2.0版,将政策覆盖范围拓展至所有需要新增供地的增资扩产项目,探索跨区域统筹、土地置换、盘活闲置厂房等多元空间供给机制,构建全市统一的“数据得地365预评审系统”,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企业不缺空间。二是推动企业增资扩产。加强市县两级项目储备工作,建立续建、待开工、待供地、谋划项目“四张清单”,完善“增资扩产”项目双周调度会机制、市县乡“三级分控”、领导分层挂钩联系机制,鼓励引导本土优质企业向强链补链延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增资扩产”,全年开工增资扩产项目500个、竣工300个、投资额400亿元。三是强化项目用地保障。配合资规部门加快历史围填海项目备案审批,靶向推进做地工作,加大工业用地(用海)供应力度,力争全年新增工业供地2万亩以上。

六、实施制造业项目“三大攻坚”工程

一是开展超亿元项目开工建设攻坚。坚持“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双重发力,以项目落地为着力点,围绕“1+10”产业规划、龙头企业,打好项目谋划实施“组合拳”,坚持超前介入、逐个攻坚,形成项目从谋划到落地的循环链。突出抓好东亚电子新能源高压接触器、戈尔德汽车车身智能稳定系统产线等一批计划开工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实施超亿元制造业项目50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500亿元以上。二是开展省重大项目加速推进攻坚。实行省制造业重大项目动态管理、重点督查、滞后通报,建立首席服务官机制,重点确保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瑞浦能源动力与储能锂离子电池、正泰高效光伏组件生产基地等一批省制造业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争取全年实施省制造业重大项目6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130亿元以上,其中新开工项目20个以上。三是开展项目全生命周期规范管理攻坚。严格按照“双合同”要求,完善亿元以上制造业投资项目领导挂钩联系机制,压实属地主体监管责任,细化项目颗粒度管理,及时解决项目各种困难问题。重点抓好远景苍南零碳产业基地、好记忆乳业等一批项目竣工验收,力争全年超亿元制造业项目竣工100个以上;力争全市完成制造业投资700亿元以上。

七、实施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工程

一是深入实施支持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新增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00个,新增应用机器人2000台,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以上。引导企业建设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等不同类型的5G全连接工厂,争取打造省级未来工厂1家、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入库培育数60家。二是加快实施企业节能降碳改造。推动企业节能降碳技改,编制《温州市产线节能改造与绿色制造优秀案例汇编2.0》,进一步加快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梳理一批节能改造典型案例,分行业推进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全年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300项。探索零碳(近零碳)工厂标准,建设零碳(近零碳)工厂项目培育库,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市级绿色工厂100家。三是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争取全年推荐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深入实施首台(套)提升工程,开展新产品开发计划,争取全年新增省级首台(套)装备10项、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数500项以上。

八、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大提升工程

一是深化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以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为重点,引导制造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延伸服务环节,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题培训,继续推动一批企业争创国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二是探索围绕“5+5+N”产业创新设计能力短板,在服装、鞋业、电气、汽车零部件、泵阀、教玩具、眼镜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领域,开展工业设计诊断,推动形成综合设计解决方案,发挥工业设计支撑引领作用。三是推动工业设计提升发展。制订实施工业设计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优化提升“一中心两基地一研究院”工业设计平台,力争新增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5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个。

九、实施产业平台提能升级工程

一是优化完善产业平台体系。提质建设温州海经区、温州湾新区两大国家级产业平台和12个省级产业平台,推动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向平台集聚。聚力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结合“5+5”产业链培育,构建以温州湾新区为战略牵引,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竞争的产业平台体系,切实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二是开展开发区(园区)工业经济比拼。围绕“重点指标、双招双引、增资扩产、技改投资、企业培育”等六方面,开展动态监测和分析,进行平台比拼,争取开发区(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让平台成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主引擎。三是探索建设特色产业平台。积极探索未来产业培育模式和路径,以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促进未来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中国(温州)智能谷争创全省未来产业先导区。联动发改等相关部门,加快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制造业特色小镇。

十、实施“两个健康”助企服务体系提升工程

一是加快中小微企业友好城市建设。继续深化“六位一体”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镇街企业服务中心建设,迭代升级“帮企云”增值服务,加快构建“助企半小时服务圈”,确保企业问题化解率95%以上。加快落实省“8+4”经济政策和温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95条举措,争取全年为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打造企业家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年组织产业链对接活动超100场,帮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二是强化产业人才队伍支撑。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争取全年新增国家、省“重大人才计划”人数较上年度增长10%以上。大力培育专业技术人才,持续做强做大工程师“蓄水池”,全年评定省、市卓越工程师80名以上。大力推进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建立健全企业人才密度评价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紧缺急需人才招引培育。三是全力抓好经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全力抓好平安企业建设工作,指导各地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淘汰落后产能、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老旧工业区改造、智能化节能化改造等基础性工作。指导各地积极推进化工园区绿色安全发展,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园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夜查夜巡工作机制,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问题整改,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要加快推进高素质经信干部队伍建设,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开展“党建强城 支部领跑”系列行动,提升党建引领发展功能,进一步擦亮“心系企业 真情经信”党建品牌,并结合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实施开展专题学习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开展“经信之星”评选机制,继续推行“白板工作法”“头脑风暴法”“内部专班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方法,持续营造竞相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