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索引号 001008003015003/2023-00310
组配分类 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3-07-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23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时间: 2023- 07- 05 10: 19 访问次数: 来源: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字号:[ ]

2023年,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突出“工业强市”地位,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速培育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持续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制造业比重持续提升,加快打造全球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为温州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贡献更多经信力量。

工作主要目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力争达到9%;制造业投资增长12%、力争达到1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突破9000家;为企业减负300亿元以上。

一、以产业链链长制为主抓手,加快打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全面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温州行动方案,迭代升级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加快1个核心区、4个协同区和3个新兴产业群建设,争取更多细分赛道融入省级体系。一是推动传统支柱产业重塑再造。突出“两新两联”加快打造世界级电气产业集群,以“时尚+科技”赋能鞋服产业升级,提升泵阀产业专业化成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抢占新能源汽车和整车配套市场。力争全年传统支柱产业总产值突破8800亿元。二是推动新兴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聚焦“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等关键环节,持续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链,提速金风科技海上风电、瑞浦新能源制造、运达风电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风光无限”的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抢占生命健康产业新蓝海,聚焦眼视光器械、健康光显、细胞生长因子药物等领域,推动优质项目向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加速集聚,促进平台能级跃升。争取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基地,加快华峰高性能可降解新材料、正泰石墨烯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加速打造智能装备千亿级产业集群,规划建设温州新光谷,推动激光精密成型装备、轻工成套装备等细分领域实现新突破。加强氢能、细胞与基因等未来产业谋划研究和战略布局。力争全年新兴主导产业规上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强翼行动”,深化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高质量举办“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优化提升国家中低压电气工业设计研究院、时尚智造设计中心、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等平台,增强工业设计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争取全市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

二、以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主抓手,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快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加快数字经济集聚区“一核心多区块”建设,聚焦智能光电、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软件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元宇宙等产业,引导领军企业向中国(温州)数安港、国际云软件谷、正泰物联网传感产业园等重大平台集聚,努力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5%以上。加快数字经济重大项目招引建设,争取招引落地数字经济超亿元重大项目30个,推动比亚迪动力电池、伟明盛青锂电池新材料、钠离子电池等重大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大力推进“新基建”建设,深化全国千兆城市建设,全年新开通5G基站4000个,新增“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10个,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0%以上;加快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建设,累计机架数达到10000个。二是加快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推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发展,加大智能电气、皮革制鞋等行业产业大脑和市级产业数据仓、帮企云2.0等应用场景推广应用力度,分类分级培育未来工厂等现代化新型组织,新增未来工厂、数字工厂各1家。三是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加快推进乐清、瑞安、永嘉等地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工作,指导帮助鹿城、龙湾、瓯海、平阳、龙港等地争创省级试点,全年规上工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75%,新建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以上,产业数字化服务商10个以上,进一步构建“5+5+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三、以制造业投资“双百双千”活动为主抓手,做强做优项目支撑。一是开展制造业“双百双千”活动。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项目绩效评估,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00个,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当年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推进300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建设,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当年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竣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0个以上。二是推动企业增资扩产。加强市县两级项目储备工作,完善“增资扩产”项目过堂会机制、双周调度会机制和挂钩联系机制,全年开工增资扩产项目500个、竣工240个以上,投资350亿元以上。三是推动“高大上、链群配”项目招引落地。会同投促部门大力招引“高大上、链群配”项目,落地“500强”等高质量项目30个以上,招引单体制造业项目超10亿元30个、超百亿元3个以上。四是加快推进重点企业供地。会同市资规局编制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占总用地规划比重采取下限约束,新增工业用地(用海)1.5万亩以上。全力解决先进制造业产值超亿元和5000万元以上高成长型无自有用地(厂房)的工业企业供地,让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企业不缺空间。

四、以“专精特新之城”为主抓手,培育龙头引领的企业梯队。一是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成长”行动。制定出台《温州市打造“专精特新之城”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争取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2家、隐形冠军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家。二是实施头部企业“揭榜挂帅”行动。开展头部企业做大做强“揭榜挂帅”活动,每条产业链重点选育1-2家头部企业,力争全年新增超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50亿级企业2家,培育一批雄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三是实施小升规企业“阳光雨露”行动。完善“小升规”培育体系,加快政策兑现,全年净增“小升规”企业500家以上,力争达到1000家,争取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9000家。

五、以“两改”融合为主抓手,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一是加快老旧工业区改造。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持续推进第一批18个试点区块改造提升进度,启动第二批30个重点区块改造提升,全面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改造的积极性,争取全年改造提升低效工业用地10000亩以上,拆除重建5000亩。同时,积极推进“双改融合”,联动资规部门,加大“村改工”“商改工”力度,争取全年“商住改工业”拆除面积1000亩以上。二是推进“工业上楼”。引导老旧工业区改造后企业向上要“空间”,针对不同行业生产工艺,分行业细化层高承重、减振隔振、垂直交通、货梯吊井等指标参数,推行“大开间、高承重、可上楼、智慧化”,实现分行业的“设备上楼”“生产上楼”,争取老旧厂房改造后容积率2.5以上,全年新开工建设工业厂房500万㎡。开发厂房出租管理数字化平台,加强供需对接,规范厂房二次市场租赁管理。三是推动产业平台提质提效,加强12个省级产业平台工业重点指标动态监测和分析,持续迭代平台比拼载体,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落实好“小微企业园十条刚性措施”,加大国有平台自持建设,加强蓝领公寓、食堂等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供地与供空间相结合”的要求,防止优质企业外流,争取全年新开工小微企业园10个、新竣工20个,新增三星级以上小微企业园10个以上。

六、以“两化改造”为主抓手,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一是深入推进“千企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全年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1200个以上,新增应用机器人2000台以上,新增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5家以上。开展温州市“最美工厂”、“最美制造人”寻访工作。二是加快实施“千企节能改造”。落实好专项政策,推进“碳均论英雄”改革,全年实施市级节能改造项目350个以上,打造绿色示范园区2个,力争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6%。实施重点企业能效倍增行动,新增绿色低碳工厂100家,新增省级节水型企业23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74家。三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争取全年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220万元/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37万元/亩、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7%。加大亩税低效和劳动生产率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力度,全年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800家以上。

七、以“首台套”技术攻关为主抓手,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全面推进首台(套)提升工程。抓好首台(套)产品的技术攻关、推广应用,全年新增省级首台(套)装备10项、首版次软件2项、首批次新材料2项。二是做好企业技术中心梯队培育。完善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库,2023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三是全力推进新产品开发。优化全市新产品鉴定管理体系,提升新产品(新技术)备案的质量和内涵,全市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数在500项以上,其中完成鉴定数300项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超全省平均水平,新增“浙江制造精品”20项。

八、以“三大计划”为主抓手,推动制造业创新人才集聚。一是全力推进制造业人才“三大计划”。实施高层次人才领航计划、卓越工程师引擎计划和青年企业家传承计划,评定市级卓越工程师80名,评审推荐中高级工程师200名以上,培育新时代青年企业家10名左右。优化政策支撑保障,实施“一业一策”人才专项政策,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二是协同开展“联动式”产教融合育人工程。深化产教融合站点建设,全年建设100个示范性产教融合站点;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全年新推荐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2家以上,力争累计获批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7家以上。三是推动制造业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做细人才需求预测,健全完善人才密度考核机制,推动人才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精准对接。

九、以“两万”行动为主抓手,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一是帮企业解难题。深化“两万”行动+“帮企云”平台+96666热线助企+政企直通车“四位一体”服务体系,确保企业问题化解率95%以上。二是帮企业降成本。落实好各类惠企政策,做好“清欠”工作,争取全年为企业减负300亿元。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优质供应商目录,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降低用电成本方案。持续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规上制造业企业管理对标星级评价覆盖率达到70%。三是帮企业拓市场。开展新一轮两大万亿产业百场对接活动,落实好百家品牌促营销行动,举办各类专业展会、对接会、采购节等活动,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四是帮企业保平安。全力抓好经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协助应急管理部门督促企业(小微企业园)发挥主体作用,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全力抓好平安企业建设工作,争取到2023年底,各地规上工业企业建设覆盖面达到60%以上,达标率达到40%以上。

十、以“经信铁军”打造为主抓手,加强机关内部建设。一是筑牢理想信念的坚实根基。把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温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是锻造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深化开展经信系统大培训,持续推进“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优化提升“经信词典 日学三新”学习平台,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经信队伍。完善“以事找人、人事贯通”机制,激扬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的精神。三是提高干部法治素养。以提高局机关干部职工法治素养为目标,着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目标精准化,为法治温州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四是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刚性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深化“清廉经信建设十大行动”,加强经信系统政风行风建设,以“心系企业·亲清经信”品牌建设为依托,努力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