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15003/2022-00129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温州市经信局
成文日期 2022-12-1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经信局2022工作总结和2023工作思路

时间: 2022- 12- 15 15: 16 访问次数: 来源: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字号:[ ]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市深入实施畅循环稳工业、稳企业强主体两大攻坚行动,强力推进工业企业增资扩产、产业链培育、助企纾困等重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较全省高0.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5,较去年底提升6位,是近6年来最好位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列全省第3,增速和全省位次均为同期历史最好成绩。我市获工信部第四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2022年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2022年度移动物联网“物超人”领先城市、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成效评估优秀城市、国家“千兆城市”。

(一)产业链链长制聚合力。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由市领导任14条市级产业链链长,实施“一链一方案一政策”,举办两大万亿百场系列对接活动102场,参与企业9891家次,对接项目264个、订单413.7亿元。2022年,金风科技海上风电、瑞浦新能源制造基地、比亚迪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布局温州,形成新能源产业“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温州乐清电气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乐清装备制造(电工电气)基地被评为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仅2地入选);泵阀产业获批工信部国家工业产品主数据标准试点;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被命名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中国眼谷眼健康产业入选省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

(二)增资扩产增后劲。制定实施《温州市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实施方案》,建立领导分级挂钩联系机制和主要领导“双周协调”、分管领导“即时协调”的项目问题协调机制,探索边批边建、预先审查和分层推进的审批机制,以“拿地即开工+预验即试产”“先租后建+量身定制”和“低效再用+适度开放”等方式,全年开工增资扩产项目552个,竣工261个,完成年度投资370.43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三)龙头培育强主体。推动头部企业做大做强,2家企业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雄鹰企业”培育企业。开展头部企业“揭榜挂帅”活动,全市共有揭榜意向企业31家,涉及产业链14条。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全市新增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家;新增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5家,累计达25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家,累计达107家。完善“小升规”培育体系,加快政策兑现,全年“小升规”企业1273家。

(四)老旧工业区改造拓空间。加快推进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率先启动第一批18个老旧工业区试点改造,以“工改工”为主线,以连片改造为重点,全年完成低效用地整治12002.6亩,拆除2303亩,再供地1242.4亩,新开工建设330万㎡。卢山副省长对我市做法予以批示肯定。

(五)两化改造强动能。深化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新增纸包装产业大脑试点,全市共有智能电气等5个产业大脑,企业健康诊断等6个省级试点应用,科企通等5个省级地方特色应用。大力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节能改造行动,全市新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469个、节能改造项目444个,新增2家“未来工厂”(瑞浦兰钧能源、天正电气),3家省级未来工厂试点,24家企业成功入选2022年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全省第2。

(六)两万行动优环境。启动新一轮“万名干部进万企”助企精准服务行动,线下构建“一办十组+5亿元以上企业市派县级干部结对+万名助企服务员”队伍,线上迭代升级“帮企云2.0”应用,开通“96666为企服务热线”,全年累计走访企业5.93万家次,化解各类问题6442个。扎实推进减负降本,开展惠企扶工政策“宣传月”活动,创新推出《助企纾困政策明白卡》,目前已为企业减负284.6亿元。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突出“工业强市”地位,以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为工作总载体,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速培育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制造业比重持续提升,加快打造全球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为温州奋力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夯实物质基础。争取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制造业投资增长1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具体用好以下八个抓手:

(一)以产业链链长制为主抓手,加快打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贯彻落实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要求,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全力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推动传统支柱产业重塑再造,加快打造世界级电气产业集群,推动鞋服产业向“时尚+品牌+科技”转型,提升泵阀产业专业化成套化智能化水平,引导汽车零部件产业抢占新能源汽车和整车配套市场,力争全年传统支柱产业总产值突破9000亿元。推动新兴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强新能源产业“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加快瑞浦新能源制造基地、比亚迪动力电池等项目落地建设。加快伟明盛青锂电池新材料、华峰高性能可降解新材料等项目建设,争取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基地。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中国(温州)数安港、国际云软件谷项目集聚。加快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项目集聚,抢占生命健康产业新赛道。力争全年新兴主导产业规上总产值突破7700亿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化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努力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打造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争取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5%以上。

(二)以“专精特新之城”为主抓手,培育龙头引领的企业梯队。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成长”行动,争取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2家、隐形冠军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家。实施头部企业“揭榜挂帅”行动,开展头部企业做大做强“揭榜挂帅”,每条产业链重点选育1-2家头部企业,力争全年新增超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实施小升规企业“阳光雨露”行动。完善“小升规”培育体系,加快政策兑现,全年净增“小升规”企业500家以上,争取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突破9000家。

(三)以制造业投资“双百双千”活动为主抓手,做强做优项目支撑。开展制造业“双百双千”活动,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项目绩效评估,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00个,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当年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推进300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建设,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当年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推动增资扩产和招大引强,完善项目过堂会机制、双周调度会机制和挂钩联系机制,力争全年开工增资扩产项目500个、竣工240个以上,招引落地亿元以上单体制造业项目200个、10亿元以上50个。加快推进重点企业供地,全力解决273家年产值超亿元无自有生产用地的工业企业和5000万产值以上的高成长企业的发展空间需求。

(四)以“两改”融合为主抓手,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加快老旧工业区改造,持续推进第一批18个试点区块改造提升进度,启动第二批30个重点区块改造提升,推动“工业上楼”,争取全年改造提升低效工业用地10000亩以上,拆除重建5000亩。推动旧村改造,加大“村改工”“商改工”力度,争取全年“商住改工业”拆除面积1000亩以上。推动产业平台提质提效,加强12个省级产业平台工业重点指标动态监测和分析,持续迭代平台比拼载体,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落实好“小微园十条刚性措施”,争取全年新开工小微企业园10个、新竣工20个。

(五)以“两化改造”为主抓手,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千企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全年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1200个以上,新增工业机器人2000台以上,新增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5家以上。加快实施千企节能改造,落实好专项政策,推进“碳均论英雄”改革,全年实施市级节能改造项目350个以上,打造样板园区2个,力争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3%。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争取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新增省级节水型企业17家以上、清洁生产审核企业76家以上。

(六)以数字化改革为主抓手,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化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推动产业大脑4个分区融合建设,加快智能电气、皮革制鞋、泵阀(工业阀)、纸包装等行业产业大脑迭代、推广,争取渔业产业大脑列入省级试点。深化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乐清、瑞安、永嘉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市、区)建设,构建“5+5+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大亩税低效和劳动生产率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力度,争取全年规上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列全省前列,全年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800家以上。

(七)以“首台套”技术攻关为主抓手,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首台(套)提升工程,支持企业实施引领性的首台(套)工程化攻关项目,力争全年新增省级首台(套)装备10项、首版次软件2项、首批次新材料2项。做好企业技术中心梯队培育,力争2023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全力推进新产品开发,力争全市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数在500项以上,其中完成鉴定数300项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超全省平均水平,新增“浙江制造精品”20项。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