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经信动态 > 经信要闻

2021年温州经信工作这样干!

时间: 2021- 02- 20 08: 48 访问次数: 来源: 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字号:[ ]

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大力实施“制造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全力稳增长、扩投资、调结构,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产业环境,积极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畅通“双循环”通道、增强产业链韧性,以“一县一示范、一处一品牌”创建为主要载体,以“五个创新”为重点路径,加快打造全球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领先的时尚智造基地、长三角南翼制造业创新基地,助推我市加快建设“五城五高地”、做强全省第三极、建好长三角南大门。

重点路径:一是推进产业组织创新,发挥链主企业和产业联盟等创新主体的纽带牵引作用,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推进产品技术创新,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和工业设计赋能,加大新产品开发推广力度,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单项冠军和首台(套)产品群体。三是推进制造方式创新,加快智能化改造,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深化数字化改革,推动政府侧数据、产业侧数据融合应用,加快建设工业大脑1.0版。四是推进管理模式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管理技术和理念,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企业走股份制改造、整合重组和上市的道路,做大做强现代化企业;深化活力机关建设,提高机关运行效率。五是推进助企服务创新,深化闭环式全程服务、体系化联动服务、滴灌式精准服务、数字化智慧服务,创新拓展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方式,打造“两万”行动2.0版。

主要目标: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工业投资增长9%,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9%。

一、深化“一号工程”,做强做大数字经济“第三极”

(一)推进数字产业新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和《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实质性发挥“两图两库”作用,争取全年招引超亿元数字经济项目30个以上、开工20个以上,新增超亿元数字经济企业15家以上。推进乐清、龙湾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加快大唐5G、北斗产业基地、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浙江云谷磐石数据中心、天心天思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市县联动机制,实施数字经济企业梯次培育,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二是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编制实施《温州市智能装备产业“十四五”规划》,大力推进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等6个装备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激光装备、印刷包装、食品制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智能化装备产业,增强智能制造装备、重大成套装备等领域科技创新力和企业竞争力,培育一批智能装备龙头骨干企业,争取全年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三是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制定实施《温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计划(2021-2023年)》,推进Micro Focus、中软国际等国内外软件头部企业落地温州,力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举办信息消费节系列活动,筹建信息消费体验中心,积极建设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二)推进智能化改造新突破。以乐清电气行业、鹿城鞋革行业、瑞安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为重点,构建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在管理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领域系统性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应用,争取全年开展诊断服务项目1000个以上,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1500个以上,新增机器人应用2500台以上、上云企业5000家以上,打造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个、未来工厂1家,争取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60亿元,重点工业企业设备联网率达到50%,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50台/万人。

(三)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提升。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汇聚产业链数据中心、亩均论英雄平台、企业码、企业人才、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政府侧数据和产业侧数据。加快5G基站建设,实现5G基站建设一次性规划、一平台受理、一次性踏勘、一揽子审批,争取新建5G基站5000个。围绕五大传统产业和N个特色优势产业,打造“5+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力争全年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以上。出台5G+工业应用指导办法,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推动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年打造5G场景应用30个,重点企业5G技术应用率达到10%。

二、畅通“双循环”,持续推进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一)供给侧发力,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一是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和产学研合作,争取全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二是提升企业工业设计水平。高水平举办工业设计大赛,力争转化落地工业设计大赛作品20个以上。提高工业设计基础研究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力争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三是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建立首台(套)培育库,加大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创新产品应用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重大技术装备的创新研发,力争全年新增省级首台(套)15项以上。四是加快培育浙江制造精品。优化全市新产品鉴定管理体系,提升新产品(新技术)备案的质量和内涵,力争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350项以上、鉴定200项以上,新增“浙江制造精品”20个以上。

(二)需求侧发力,全力推进市场拓展。一是举办促工业消费2.0版系列活动。加强与阿里巴巴的深度合作,发挥温商网络优势,整合优化温商销售渠道,举办“中国鞋都”命名20周年、鞋服中国行、温州时尚周等系列活动,提升温州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二是加快打造“超级工厂”。积极推进温州制造拓市场“百网万品”“春雷计划”,全面推开“商超计划”,争取入选C2M“超级工厂”培育名单10家以上;建立一批产地直播基地,提升温州制造产品网上市场份额。三是办好专业展会活动。办好中国(温州)汽摩配产业博览会、中国(温州)机械装备展览会、2021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2021年全国首届安全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暨安全产业投资人大会等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品牌展会。

(三)跨区域协作,加大产业对接力度。紧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战略机遇,促进产业链跨区域共建共享。深化与上海嘉定战略合作,谋划新一轮合作项目,推进温州(嘉定)科创园科研成果在温实现产业化。深化与杭州数字经济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在杭数字经济产业飞地建设,办好第二届中国(温州)工业设计大赛数字设计(杭州)专项赛。继续加大温商回归、东西扶贫协作、海峡两岸以及“一带一路”等精准合作。

三、坚持双轮驱动,打造标志性产业链

落实好《温州市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聚焦“5+5”产业,全力打造10条具有温州特征的标志性产业链。

(一)打造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以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为重点,重塑传统制造业,推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加快培育国家级电气产业集群,推动鞋业、服装、泵阀、汽车零部件产业向千亿级产业链迈进,培育一批百亿级“新星”产业群,每个产业引育1-2家链主企业,五大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制定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省级分行业试点和改造提升工作开展综合评价,争创一批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标杆县(市、区)。

(二)推进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联动。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滚动编制产业链断供风险清单,全年推动20个传统制造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坚,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5家,申报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急用先行项目10个以上。推进产业联盟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冠军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关键技术掌控、股权并购等方式,引入行业高附加值企业和强链补链企业,打造分行业产业联盟体系,争取再打造3个产业联盟,实现五大传统产业联盟全覆盖。

(三)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再升级。聚焦模具、电镀、铸造等基础配套产业链,建立“产业链—基础领域—企业—项目”一体化储备机制,争取全年打造若干个基础配套产业园区。支持整机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同步研制,配套工艺同步升级、产业技术基础同步支撑,促进整机与工业“四基”协同发展。

四、集聚优质资源,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一)加快高能级平台建设。一是加快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3+12”产业平台整合提升为契机,围绕“一园区一产业链一平台”要求,结合“5+5”产业链培育,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争创三星级以上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3个以上。二是加快打造G104时尚走廊。围绕时尚服装服饰业、时尚鞋革智造业、时尚眼镜智造业三大主体产业和时尚定制消费服务业与时尚智造现代服务业两大时尚服务业,加快构建以设计和营销为核心、以智能制造为支撑、以自主品牌为标志的时尚智造产业体系,推动千亿级时尚智造产业集群向中高端发展。力争2021年时尚产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三是加快中国温州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园建设。会同投促部门、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探索“政府+平台+基金+项目”的新路径,聚焦先进制造、安全应急专业、探测传感、图像识别技术等领域,加大重大项目、创新创业平台、高端人才招引力度,持续做强产业链、完善创新链、丰富生态链、提升价值链,努力把温州市安全(应急)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性的“应急安全产业示范基地”。四是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落实好小微企业园建设管理服务“十条刚性措施”,健全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园区管理服务,争取全年新开工建设20个、竣工20个,新入驻企业1000家;全年建设数字化园区15个以上,认定四星五星级园区3个以上。五是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工业园区。全面实施《温州市中心城区工业区块发展都市型现代工业园区的指导意见》,以“产城融合、产业高端、配套完善、管理先进、环境优美”为目标,启动16个都市型现代工业园区试点改造工作。

(二)推进高质量项目攻坚。深入实施“一局长一项目”行动,聚焦“5+5”产业链,建立补链延链项目库,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争取全年招引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00个。实施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工业项目履约监管,争取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0个、竣工100个,项目供地1年内开工率95%以上、按期竣工投产率达90%以上。

(三)强化高水平要素保障。强化存量土地盘活,落实好工业线保护制度,加大工业用地全域治理力度,持续推进低效厂房和老旧园区改造,争取全年“三未”工业项目整治提升10000亩、低效工业厂房整治300万㎡、“三改一拆”旧厂区改造70万㎡。强化增量土地保障,争取全年新增工业供地10000亩以上。强化产融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基金等基金对我市项目的支持,力争全年推荐各类基金合作项目50个以上。

五、打造一流环境,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一)构建优质企业梯队。坚持“抓大、扶小、育新”统筹发力,制定实施全市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方案,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争取全年净增“小升规”企业500家,新增单项冠军3个、专精特新“小巨人”10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35家。深化“最美工厂”寻访工作,从生产之美、创新之美、人文之美、环境之美四个维度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年寻访10家“最美工厂”。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遴选分领域“亩均效益”领跑者和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百强”企业,力争全市亩均增加值增长8%以上。

(二)壮大优质人才队伍。一是精准选才。定期开展全市工业企业人才存量和人才需求调查,建设产业人才大数据平台,编制年度《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和《产业人才开发指引》,精准掌握产业人才需求侧信息,力争民营企业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7.8万个以上。二是精准引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招引“510计划”攻坚行动,助力推进“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深度合作,与上海嘉定开展产业人才对接合作,“硬招引”与“柔引智”相结合,精准服务企业成长需求。三是精准育才。加强新时代青年企业家、新动能工程师和工信领域中高级工程师3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年评选新时代青年企业家10人、新动能工程师60人,新培育中高级工程师50人以上。做优“线上+线下”企业培训,全年举办“亲清政商云学堂”35期以上,以产业数字化、智造化、时尚化为主题开展企业专题研修3期以上。

(三)打造优质服务高地。一是打造“两万”行动2.0版,完善“帮企云”“企业码”问题在线化解平台,建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企业需要、部门报到”帮企机制,深化闭环式全程服务、体系化联动服务、滴灌式精准服务、数字化智慧服务,推进企业服务从被动解决问题向主动引导企业升级转变、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服务效果从“单次受益”向“综合提升转变”,争取把“两万”行动打造成为“两个健康”先行区的示范品牌、落实整体智治的特色载体、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有效手段,以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确保新增排摸问题化解率90%以上,遗留问题处置率100%。二是加大降本减负力度。全面落实降本减负政策,积极谋划新一批降本减负政策,继续做好民营企业清欠工作,争取全年为企业减负300亿元以上。三是加快产业政策创新。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探索涉企政策全流程服务机制,用好“一团一平台”(温州民营经济咨询团、“帮企云”平台),持续开展温州民营经济咨询团系列活动。开展惠企政策评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行业及企业实际,设置合理过渡期。实施好“放水养鱼”行动计划,针对遴选的255家优质企业,全力帮助扩大产能、尽快做大做强,同时对其享受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及时兑现到位。

六、强化示范引领,提升经信干部素质能力

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纵深推进学习型机关、文明单位、模范机关、清廉机关建设,不断提升干部素质能力,努力把党组织建设得更加有力,以新面貌新气象迎接建党100周年。开展“一县一示范,一处一品牌”创建活动,每个县(市、区)、产业集聚区、每个处室打造1-2个工作推动力大、创新引领力强、示范带动力好的特色品牌项目。

(一)加速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深化“四个一”学习制度,即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月一学、党支部每月一学、干部每月一书和每月一讲,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等著作的分析方法和哲学思维方法。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在全市经信系统开展“学‘四史’、践初心、担使命”系列活动,推动党员干部筑牢思想基础、提升精神面貌。

(二)持续深化文明单位建设。以“更文明、更亲清、更健康”为标准,持续推进“创建文明单位十大行动”,进一步规范全市经信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全力开展模范机关创建。完善机关重点工作“六比晒”机制,通过局机关处室督政汇报、改革创新亮点比拼,持续提升工作本领、激发干事激情。深入开展“红色领航·双强争创”活动,打造“一支部一特色一品牌”,精准助力全局中心工作,促进党建工作与经信业务协同发展。持续探索“党建+服务”新模式,创新“企业吹哨、党员报到”助企服务机制,着力打响“心系企业、真情经信”党建工作品牌。

(四)扎实推进清廉机关创建。进一步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实践执纪监督“四种形态”,确保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加强风险防控制度建设,开展廉政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分类检查,将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健全巡查整改工作长效机制,强化日常作风巡查、关键节点正风肃纪、行风监督、万人评议等多方位全纬度督查,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深化清廉“微园区”+清廉“微生态”建设,完善“亲清|政企一条心”监督机制。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