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 03- 16 17: 36 访问次数: 来源: 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字号:[ 大 中 小 ]
“为什么复工难?因为民工多!为什么民工多?因为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3月12日下午,在温州县(市、区)委书记“两战都要赢”工作交流会上,温州市领导的“反问”让在场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一把手”陷入了思考。
随后,这位市领导又补充道:疫情就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长处,也照出了短板,特别是我们(温州)的产业短板,大项目少、中低端多。
这样的警醒并非杞人忧天。
来自温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温州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02%。制造业则以电气、汽摩配、鞋服、泵阀等传统行业为主。其中,规模以下企业占了大头,不少企业过度依赖人工,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发生人员短缺等问题,产能波动就很大。
以泵阀为例,永嘉县有“中国泵阀之乡”的美誉,集聚着数千家泵阀企业,产品占到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但“长”不大是企业之痛。2019年,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在走访永嘉瓯北泵阀基地时就发现,相当比例的泵阀企业满足于“贴牌”和“小富即安”的生产状态,个别有“长大”潜力的企业甚至将政府划拨扩大再生产的土地,用一半租一半。当时,永嘉县经信局一位负责人向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倒苦水,“企业小日子过得还可以,所以哪怕政府花钱帮助他们进行智能化改造,很多企业都不愿意配合。”
其实,温州也意识到自己的产业短板,并早早在努力“补课”。
仅在2019年,温州就先后制定出台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五年倍增、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强化企业技改支持力度。温州各县(市、区)和功能区结合本地实际,也出台了不少个性化的扶持措施,如乐清市出台全省力度最大的“技改新八条”,瑞安优化技改资金兑现流程,瓯海实施“技改八法”。
在此次“疫”考中,温州智造企业成绩出众,比如德力西。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德力西集团近年来主动机器换人,加速数字化发展,比如在乐清投用的智能车间,用工数从700人减少为70人。企业复工复产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全力驰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事实证明,智能化改造越快,复工复产成效就越好。
但在全温州众多企业中,德力西代表的毕竟是少数。
疫情是面放大镜,把短板进一步放大,让温州再次感知智造不足带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全省各地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技术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温州传统产业思危、思变已迫在眉睫。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越是在这个时候,温州就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正视短板,痛定思痛,主动化危为机。亦如温州市领导会上所言——智能制造要创新局,必须下大力气加快传统产业向智造升级、实体企业向质优蝶变、“四新”经济向面上铺展。
怎么变?两个关键点很重要。
一是转存量,要在转型升级中加快推动现有企业的智能化改造。
围绕电气、汽摩配、鞋服、泵阀等重点行业,把温州实施千企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落细。要继续鼓励企业加大“机器换人”、“电商换市”投资等,用数字化、智能化来嫁接提升传统制造业。机器换人着力于破解“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利用先进装备替代低端劳动力。电商换市则意在补齐“过多依赖传统市场”的软肋,积极利用电子商务来拓展市场,企业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来推进跨界发展、跨界竞争。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下,智能化技改,是笔不小的投入,规上企业相对容易些,真正的硬骨头是中小企业。如何政策引导、财政撬动,考验的是温州各级的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提增量,要在招商引资中着眼招大引强,聚焦高新企业。
这里也要讲一个例子。面对复工复产的考核压力,苍南最近强硬断了179家企业用电,决定招大引强,原因是这些企业都是高耗能且已被关停整顿。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环境消耗等问题,必须有苍南这样的魄力,敢于舍弃眼前的效益和政绩。
按照《温州市培育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加快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谋篇布局”。这些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大项目好项目,不仅在于体量大、实力强、效益好,重要的是产业配套和关联带动效应比较强,聚集和引领能力比较显著,大项目好项目来了,人才、资金、市场会跟着来。
结合温州各县市区的实际,招大引强大有可为。比如,汽摩配产业发达的瑞安,可以大胆引进包括特拉斯在内的产业配套,提升全行业的技术水准。气候宜人、水电资源丰富的泰顺、文成可以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引进龙头企业。
悲观者感叹寒冬,创业者捕捉机遇。
期待温州传统产业在此次战“疫”中能够真正有所悟、有所得,并在“三强两促”专项活动中求新、求变,合力推动智造再升一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温州传统产业的兴衰,影响温州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