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专题 > 数字经济

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决定

时间: 2019- 10- 26 08: 47 访问次数: 来源: 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字号:[ ]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署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现就我市实施信息化战略作出如下决定。

一、明确信息化战略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

坚持信息化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着力推动信息化与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政府管理、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为实现温州赶超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信息化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95以上;“互联网+”新业态基本形成,信息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使我市成为网络经济强市、信息经济大市。

——网络经济发展目标:建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跨境电商示范城市,应用水平、总量规模、影响力力争全国领先。

——信息产业发展目标:实现总量和结构双突破,成为超千亿的支柱产业。

——“两化”深度融合目标:形成先进的智能制造体系,信息化提升传统工业转型发展成效显著,成为智能制造新高地。

——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目标:建成一批信息经济众创空间,培育一批创业团队,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业创新环境。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构建“智慧城建、智慧民生、智慧政务”三个应用体系,基本建成国家智慧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国家智慧旅游示范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二、全面落实信息化战略主要任务

(一)推进网络经济“一号新产业”发展

坚持“一号新产业”定位,重点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强化电商平台和电商服务企业两大支撑,培育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等新业态,使网络经济成为新常态下我市市场转型的主渠道。

1.加快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大力普及企业电子商务,引导电器、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传统支柱行业企业,通过行业或第三方电商平台拓展销售和采购渠道。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鼓励餐饮、旅游、休闲、娱乐等消费服务行业建立或应用垂直电子商务平台,通过O2O商务模式拉动消费。大力培育电商龙头企业,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努力打造一批影响力较强和规模较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带动行业电子商务普及。加快培育跨境电商“贸易新通道+区域新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启动温州跨境贸易电商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一批跨境电商服务企业。

2.加快网络经济产业集聚。按照“产城一体、差异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温州金州电商园、国智电商园、蓝江软件园等重点网络产业基地(园区)的配套服务,推进一批综合性电商街区、淘宝村建设。

3.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发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体制机制优势,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和平台,着重发展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供应链融资等,培育适应创业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支持温州股权交易中心发展“温创板”股权众筹平台,拓宽资本市场直接服务我市实体经济的渠道。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探索引入第三方托管资金、风险保障金等措施,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4.加快智慧物流建设。推进港口、铁路、机场、货运站场等交通枢纽和仓储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构建适应信息经济发展的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供应商、物流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广农村快递服务中心、智能柜(E邮柜)等模式,打造覆盖城乡的“最后一公里”新型快递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电子口岸,强化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提升大通关效率。

(二)推进信息产业提升发展

坚持“外引内育”并举,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强化大企业大项目示范引领,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进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新常态下我市产业转型的新引擎。

5.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依托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温州高新区等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特色明显、配套完善、产城联动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力争形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按照“一园多点”布局,抓好智能电器、智能仪表、智能金融器具、智能安防等特色产业区块建设。鼓励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小微企业创业园。

6.强化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招引和重点企业培育。深化对韩对台以及与美国新泽西州的合作交流,围绕计算机设备、物联网、智能装备、激光机电等重点产业,引进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抓好中电、中兴等信息产业项目落地。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成长型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力争1-2家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进入全国百强。

7.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于“两化”融合和智慧城市的工业控制嵌入式软件、行业管理应用软件、公共服务平台软件,努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软件。发展云计算产业,建设政务云、工业云、健康云等行业专有云,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向云服务企业转型,形成云计算公共服务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实施一批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商业智能、可视化应用等自主技术创新,带动大数据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传统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加快数字阅读、网络视听、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网络文化新业态发展,拉动信息消费。支持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坚持“智能制造”导向,以“机器换人”为重点,推进产品智能化、装备网络化、管理精细化,实现传统制造企业向“全产业链信息化”提升,使“两化”深度融合成为新常态下我市企业转型的助推器。

8.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积极引导企业利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等技术,提升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的智能化水平。支持工业设计基地建设,鼓励发展在线协同设计公共平台,提升行业协同研发设计能力。加快推进虚拟仿真、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建模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水平。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推进“机器换人”“智慧工厂”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力争全市“五一○”产业骨干企业实现“机器换人”基本覆盖。实施“新产品新装备双百”开发计划,加强产品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引导泵阀、机械装备向智能装备发展,引导低压电器、灯具、家具、锁具等向智能家居发展,引导鞋革、服装等向智能化产品转型,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化新产品。

9.推广集成化应用精细化管理。积极实施工业企业“登高计划”,引导企业实施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深度集成应用,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效率。引导企业发展“个性化需求+柔性敏捷制造”等精益生产管理模式,适应“互联网+”时代产品品种多、批量少、变化快的新需求。

10.加快“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强化示范带动,重点抓好乐清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引导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园区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和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产城联动、智能协同、生态环保”的产业园区。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园云服务行动,引导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云服务平台入驻小微企业创业园,提升园区信息化水平。

(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坚持“优化整合、高效普惠”目标,加快推进城市治理、民生服务、高效政务的智慧化应用,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使智慧城市成为新常态下我市城市转型的新模式。

11.加快推进城市治理智慧化建设。强化城市空间规划管理智慧化,加快实施智慧住建、智慧国土、智慧规划,建设基于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体系的云平台,建立跨部门的智慧城市协同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智能化和协同化。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化,重点推进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水利、智慧安防等一批应用工程,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12.加快推进信息惠民建设。大力实施智慧卫生、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养老等智慧民生服务项目,突出抓好诊疗信息共享平台、智慧交通综合中心、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等一批平台建设,努力形成全民共享的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加快推广市民卡在交通、医疗、文化、商业等各领域的“一卡通用”,推进市民卡系统与省内城市及长三角地区的互认互联互通。抓好智慧旅游国家、省试点项目建设,提升我市旅游服务能力。

13.加快推进智慧政务建设。加快统一政务网建设,围绕“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网络政务大厅。推进四级联网审批系统落地应用,实现行政审批“一站式”网上办理和效能“全流程”监管。加快政务云建设,按照“集约共享、安全稳定、业务协同”的要求建设统一政务云,提升信息资源利用率。

(五)推进智慧“三农”建设

坚持“科技服务三农”方向,加快推进“精准农业”“智慧农机”和农村电商普及应用,使智慧“三农”成为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的转换器。

14.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加快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引导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畜牧)示范园区(点),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的智能化。建成智慧农业物联网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的可追溯管理。推进农机信息化改造,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步伐,提升农业信息化、设施化水平。加强农作物疫情自动化监控,启动农作物重大疫情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实时监测和疫情预警功能。

15.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农业电子商务集聚区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超千万元农产品电商企业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整合建设农村“三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农村“三资”信息公开。加快美丽乡村、时尚农业、五水共治等载体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培育一批信息化、时尚化的美丽乡村。

(六)推进创业创新平台建设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原则,以科技城建设为龙头,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市场化“众创空间”(孵化器)为主体的创业创新平台,使之成为我市信息经济蓬勃发展的加速器。

16.加快打造一批众创空间。加快推进浙南科技城建设,努力把科技城建设成为浙东南、闽东北最具影响力的高端人才集聚区、科技企业孵化区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社会组织的主力军作用,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信息经济众创空间,为初创企业、成长期企业提供载体空间、融资、市场化、辅导包装等服务。鼓励企业利用“三旧”改造建立众创空间,服务大众创业。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探索建设信息经济特色小镇,提供完善的创业服务环境,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聚集。着力培育一批拥有丰富经验的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辅导团队。

17.加快培育企业研发平台。围绕“五一○”产业,大力推进企业研发能力建设,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以云计算、智能装备、物联网为研究方向企业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支持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创建信息工程公司,为广大企业提供工程整体设计、工艺流程优化、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一体化服务。

(七)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适度超前、集约共享”原则,统筹云、网、端三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云计算中心统筹布局、骨干网络扩容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升信息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18.加快“宽带温州”建设。加快推进“光网温州”建设,提升城市骨干网络交换与传输能力,使城市家庭普遍具备100MB的宽带接入能力。加快推进“无线温州”建设,逐步构建以4G+WIFI为主的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全面提升网络技术水平和传输能力。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统筹推进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络“三网融合”,实现三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发展。

19.加快云计算中心统筹建设。抓好全市云计算统筹布局,按照“1+N”模式,统筹推进一体化、规模化城市云计算中心建设,为全市信息经济提供云平台服务支撑。支持温州云计算中心等第三方云服务机构拓展云增值业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

20.加快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加快组建市级大数据管理机构,承担全市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快推进全市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工业经济、大型建筑物等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为各部门信息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全面建立信息普遍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完善公共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引导公共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带动大数据挖掘和智能化应用。加快推进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网络教育等公共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丰富数字内容产品的供给。

三、强化信息化战略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信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统筹协调信息化战略推进重点工作,解决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强化考绩考核引导,将信息化战略作为市委市政府年度考绩重要内容。各县(市、区)要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定相应规划、实施意见、工作计划,强化工作落实。组建温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温州市智慧城市研究院),为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强化政策保障。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出台《温州信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温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谋划产业和发展布局,进一步明确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温州市政府投资信息化管理办法》《温州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等一批政策文件,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加强财政保障,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信息化战略实施和信息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设立温州市信息经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信息经济种子扶持资金,引导民间科创资本、信息经济种子项目落地温州。

(三)强化人才保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信息经济人才引进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加快引进和培育信息经济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人才培育力度,鼓励院校、企业紧密合作,设置相关学科,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把信息化知识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提升干部视野、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探索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政府开展试点,设立政府专职首席信息官。推行企业CIO制度,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四)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抓好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保障,实行网络基础设施与信息安全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确保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水平。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强部门协同,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加强党政机关重要信息系统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着力构建“技术、管理、运维”三位一体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统筹推进城市数据异地灾备,大力推广电子认证应用,加强对工业控制系统、物联网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监管,进一步提升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